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作品《海納百川》,融合了書法精神與電控玻璃科技,成為高雄捷運獅甲站中極具文化底蘊與當代感的公共藝術。作品語出晉代袁宏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「形器不存,方寸海納」,由李周翰註解為:「方寸之心,如海之納百川也」,象徵心胸廣大、包容萬象的胸襟。 這件作品不僅展現高雄作為港灣大都會的多元與開放特質——融合軍事、工業、商業與漁業等多重身份,也緊扣鄰近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術氛圍,傳達「心有大海,學無止境」的學習精神。 透過電控玻璃的光影轉換與開闔變化,書法在空間中如波光般流動,強化了「海納百川」的意象——容納不同觀點、知識與文化的態度。觀者不僅能感受書法線條的力量,也能透過光影感受科技與人文之間的交融。 作品寓意學生應懷抱開放的心態、謙遜學習,在求知與人生旅途上,秉持「處處皆是學問,人人皆為我師」的精神,培養包容廣博的格局,面向更寬廣的未來。
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作品《海納百川》,融合了書法精神與電控玻璃科技,成為高雄捷運獅甲站中極具文化底蘊與當代感的公共藝術。作品語出晉代袁宏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「形器不存,方寸海納」,由李周翰註解為:「方寸之心,如海之納百川也」,象徵心胸廣大、包容萬象的胸襟。 這件作品不僅展現高雄作為港灣大都會的多元與開放特質——融合軍事、工業、商業與漁業等多重身份,也緊扣鄰近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術氛圍,傳達「心有大海,學無止境」的學習精神。 透過電控玻璃的光影轉換與開闔變化,書法在空間中如波光般流動,強化了「海納百川」的意象——容納不同觀點、知識與文化的態度。觀者不僅能感受書法線條的力量,也能透過光影感受科技與人文之間的交融。 作品寓意學生應懷抱開放的心態、謙遜學習,在求知與人生旅途上,秉持「處處皆是學問,人人皆為我師」的精神,培養包容廣博的格局,面向更寬廣的未來。